改进,记录,反思,总结,
如何成为生产能力、管理能力、经营能力很强的人?
一、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
现在供给大于需求的时代,一定是专家才能挣钱。
你不成为专家,就无法建立品牌,
无法建立品牌,就无法脱离红海,
如此,能挣到钱吗?今年能?明年还能吗?
挣钱靠风口的,等到浪潮褪去,都会很尴尬。
比如我们BIM行业,当技术红利与人才红利的风口没有了,大面积的BIM咨询服务团队与企业步履维艰。
二、能力的成长路径
关于管理,我们可以做一个如下划分:
生产管理 = 执行管理
项目管理 = 过程管理
经营管理 = 资源管理
和这个管理分类相对应的,能力的成长路径,一定是“生产能力——管理能力——经营能力”三个阶梯的。
1. 生产能力的提升:自己先操盘两三个项目,成为生产管理型人才,知道事情怎么干,怎么干的专业,就是提升自己的生产能力,自己先成为生产专家,就能保证自己及小规模生产团队(5-10人)的执行质量;
2. 管理能力的提升:自己先打通同时熟练后,成为项目管理型人才,总结出规律、模式、方法论,然后才有能力培养(=复制推广个人专家经验)生产管理型人才管控团队去做其他项目,按照这个裂变速度,自己管住5名生产管理型人才,每个生产管理型人才管理10名生产人员,如此就能管住50人规模的团队。
3. 经营能力的提升:自己开始往资源管理发展,成为资源管理型人才,通过前面两个成长阶梯的沉淀,自己对行业的方方面面如数家珍,深化了对业务体系的认识、建立了很强的职业化项目管理能力、积累了广阔的行业人脉,如何基于自己的事业根据地利用好各类资源,就成为了自己提升经营能力的核心课题。这个阶段再往高级层次走,就是成为韩信所云“多多益善”的帅级人才。
三、方法论的重要性
方法论是上下级之间的高级沟通语言,只有你自己把基于经验的方法论总结出来了,才具备管控团队的能力。一般来说具备总结归纳设计方法论的人,逻辑思维能力、系统思维能力都会极其强大,如果说静态管理的核心是监督审核,那么动态管理的核心就是优化创新。
如果没有方法论的不断训练,就不会获得逻辑严密、角度立体、思维系统的思维能力,没有这项思维能力,就不能在思维上高纬打低纬的让下属心悦诚服的接受管理。
这样,就会陷入事事都要亲力亲为,因为上下级之间没有统一的沟通语言,老是怪下面的人不行,其实根子还是自己缺乏基于丰富经验的方法论指导别人工作的能力,而不是下面的人不行。
只有基于方法论搞管理,才能管理住实施管理的人,才能通过管理“管理人员”来管理更大的团队。因为与生产管理相比,项目管理是更高级的管理,管的不是事情,而是生产管理。当然,到了第三阶段,则是通过管理资源(=经营资源)来盘活一个系统更复杂庞大的团队。
四、与方法论对应的思维模式
我们来看看所有企业的董事长、总经理、高管,比如广联达的刁志中(数字建筑)、鲁班的董事长杨总(数字中国)、鸿业科技董事长王爷(BIM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)等等,哪一个不是结构化思维、模式化思维非常强的人,结构化思维、模式化思维就是管理“管理的实施”的思维,都是用于提炼总结方法论必备的思维。当然,此外还有更多用于方法论的思维模式,欢迎朋友们补充!